第二百一十章劳动之券_二战之钢铁奏鸣曲
笔趣阁 > 二战之钢铁奏鸣曲 > 第二百一十章劳动之券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二百一十章劳动之券

  在过去的两年时间里,为了应对国内严峻的经济形势和严重的失业问题,希特勒统治下的德国政府果断采取了一系列让人眼花缭乱的反危机措施。但这些措施中最关键也是最核心的部分,其实就是绕开传统的商业银行系统,将闲置的生产资料和闲置的劳动力强制性地结合起来,以此来对抗资本主义金融系统的天然不稳定性。

  在传统资本主义金融系统中,商业银行通过发放贷款占据了货币创造的核心地位。当甲方向商业银行贷款购买乙方的产品时,这笔钱转到乙方的银行账户上就变成了银行存款。新的货币就这样被创造出来了,这个过程并不需要经过中央银行,也不需要新的存款。商业银行的活跃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业银行自身具有高度的不稳定性,这种不稳定源于商业银行特有的正反馈倾向:

  当经济形势向好时,商业银行会尽可能地扩大贷款规模,打着电话追问企业要不要贷款,甚至为了争夺优质客户而恶性竞争,这种宽松的流动性环境让很多竞争力不强的企业得以苟延残喘下去,从而制造大量美丽而虚幻的资产价格泡沫。此时受到资产价格上涨的鼓舞,商业银行在放贷行为上又会变得更加不理性,从而把经济泡沫吹得更大。

  然而一旦经济形势逆转,担心收不回贷款的商业银行又会争先恐后地紧缩贷款规模,导致很多本来可能生存下去的企业不得不关门大吉,从而加剧就业市场的萎缩和经济形势的恶化。而经济形势的恶化和资产价格的下跌,又会让部分商业银行陷入危机甚至倒闭,余下的商业银行成了惊弓之鸟,在放贷时自然会更加小心翼翼,这样就形成了严重的恶性循环。

  商业银行“晴天借伞,雨天收伞”的行为,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运行的不稳定性。为了防止经济在螺旋式的下坠中走向毁灭,美国人的主要做法是大搞量化宽松。胡佛总统在任期内就已经进行了两轮量化宽松,罗斯福更是在1934年通过《黄金储备法案》将美元兑黄金的比价一次性贬值了41%,同时中止了美元在国内与黄金的自由兑换。

  不过喊着稳定物价口号上台希特勒是绝对不敢这么玩的,毕竟纳粹党能够顺利夺取政权,很大程度上还要感谢马克的反复崩溃,耗尽了民众对魏玛共和国政府最后的信心。更何况德国的黄金和外汇储备并不丰厚,虽然通过向巴勒斯坦地区输送底层犹太人、禁止居民和企业私自持有黄金的外汇的方法,这两年德国的外汇和黄金储备已经开始回升,但这些储备还需要应付国际收支需要,远远不足以支撑央行大幅度增加货币供应。

  德国人想出的办法主要是通过创造各种各样的非正式票据创造信用,建立一个由政府主导发行但不计入资产负债表的影子金融体系。在这些非正式票据中作用最大的有两种:第一种是我们前面说过的“梅福券”,这东西主要是针对承接政府采购的生产企业发行的;另一种则是海伦娜设计的“劳动券”,这主要是针对从事公共工程建设的劳动者发行的。

  为了给数量庞大失业人口提供就业机会,这两年来德国在全国范围内大兴土木,但是这些参与公共工程建设的工人获得的报酬中的大部分并不是现金,而是一种限期使用的购物票据:由现在全德国唯一合法的工人组织——纳粹党控制下的“劳工阵线”代政府发行的劳动券。

  工人在领到劳动券之后,必须在券上指定的日期之前将劳动券消费掉。不同于普通的货币可以重复使用,劳动券的使用是一次性的,即工人在用劳动券完成消费活动之后,这种劳动券是不可以再次用于消费的。那么为什么商家还愿意接受工人用劳动券来购买商品呢?那是因为海伦娜规定允许企业可以使用劳动券来抵税,而且使用劳动券支付税款时还可以获得九折的税收优惠,等于将劳动券和政府的减税措施直接挂钩,商家自然乐于接受工人使用劳动券来购买商品,有时商店甚至还会给用劳动券付款的工人一定的优惠。

  政府通过税收回笼劳动券后,随即将这些被使用过劳动券注销,从而让劳动券形成完整的闭循环。通过这种循环,海伦娜就将扩大信用规模、公共工程建设、减少失业问题、刺激商品消费、减少企业税负这五个目标有机的结合了起来了。由于每一张新增加的劳动券背后,都对应着新增加的德国工人的劳动,而且这种劳动券只能被一次性消费,所以这种票据在德国国内流转时,并不会带来额外的通货膨胀。

  海伦娜发明的劳动券严格来说并不属于货币,也不被纳入金融系统的资产负债表,但是劳动券确确实实在不需要央行增加黄金和外汇等基础货币的情况下实现了信用扩张,使得这种票据和梅福券共同构成了德国经济复苏的“货币基础”。

  虽然劳动券需要政府动用部分税收来回购并且注销,否则就不能实现完整的循环,劳动券的信用就会出现问题。但是如果没有劳动券带来的经济乘数效应,这部分用来回收劳动券的税收是否还能存在,可能都需要打个大问号。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劳动券”这个名词的提出者其实并不是我们的主角海伦娜,而是是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者罗伯特·欧文,后来这一概念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论阐述中,成为共产主义社会中货币消亡之后进行消费品分配的凭证。不过在海伦娜的设计中,劳动券和马克思所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的消费品分配凭证并不相同,虽然海伦娜承认自己确实借鉴了马克思的部分构想。

  海伦娜的劳动券是可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循环的,这点倒是更接近于后世欧元之父罗伯特·蒙代尔大力推崇的消费券,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蒙代尔推崇的消费券相当于政府开着直升机对居民直接撒钱,而海伦娜的劳动券需要工人通过劳动才能换得。

  这是因为海伦娜坚决反对一切不需要劳动就能获得的福利,除非是对于确实没有劳动能力的人群。在海伦娜眼里政府哪怕今天雇人挖个坑,明天再雇人把坑填上,也要坚持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请收藏本站:https://www.001web.net。笔趣阁手机版:https://m.001web.net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